随着非上市财险公司去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发布,相关险企的车险经营数据也随之披露。据《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6日,共有55家险企公布了2023年车均保费,其中有35家险企的车均保费出现同比下滑,占比64%,其中单家险企车均保费最高下滑超2600元。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对《日报》记者表示,不少险企去年车均保费下降是车险综改“降价、增保、提质”的实质性体现,对消费者而言是利好。不过,对险企来说,车险产品特性决定了车均保费的下滑,必然会加大中小险企的经营压力,未来,中小险企需要通过提升专业度、客户留存度来增加在车险市场的竞争力。
作为财险业第一大险种,车险的走势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据《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6日,共有55家险企公布了2023年车均保费,最低为585.63元,最高达6300元,平均车均保费约为1918.24元。
具体来看,有9家险企的车均保费在1000元以下,30家险企的车均保费在1000元至2000元,9家险企的车均保费在2000元至3000元,7家险企的车均保费在3000元以上。从趋势来看,相较于2022年,2023年有35家险企的车均保费有所下降,占披露险企总数的64%。
2020年9月份,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业界通称为“车险综改”),提出车险改革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主要目标,短期内将“降价、增保、提质”作为阶段性目标。2023年1月份,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业界称为“车险二次综改”),提出进一步扩大财产保险公司定价自主权,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由[0.65,1.35]扩大到[0.5,1.5]。
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是指在商业车险保费的计算中,公司根据车辆的风险特征和需求,结合自身的商业策略,对车险保费进行调整的系数。自主定价系数越低,车险保费越低。
车车科技副总裁徐建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自主定价系数的调整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车险保费发生变化,这也符合车险“降价、增保、提质”的改革目标。
燕梳新学堂创始人施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车险二次综改将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扩大后,险企在保证风险对价基础上,车均保费整体下降。
尽管大型险企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其车均保费整体并不低。从类型来看,车均保费低于1000元的均为中小型险企。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中小型险企车均保费较低与车险产品结构和车险市场竞争激烈有关。
施辉告诉记者,中小险企的保费结构中,“交三险”的占比较高。这是指在中小险企的客户中,只保交强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三者险(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的客户占比较高,从而拉低了车均保费。
徐建平表示,财险市场马太效应凸显,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中小险企会将自主定价系数调整到较低的水平,降低车险保费,以留住客户和争夺市场份额。
车险市场的“马太效应”被市场普遍关注。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3》提出,近年来,车险行业整体性承保盈利,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KB体育,但保费集中度持续提升,中小公司市场份额缩小,利润持续集中于头部公司,多数中小公司经营亏损。
施辉解释,由于车险是一个标准化的半公共产品,其产品经营从长期来看,将在盈亏平衡周围波动。在市场整体盈亏平衡的境况下,车险市场的“马太效应”又较为严重,头部险企占据的市场盈利份额很高,中小险企盈利的压力就将增大,多数中小险企陷于亏损的困境,这是由车险产品的自身特性决定的。
施辉进一步表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经营车险需要提升专业度、客户留存度。车险是一种以一定规模下的精细化经营为基础的标准化保险产品,对险企的专业度、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对于险企产品的风险定价以及承保理赔的管控要求非常严格,同时还要达到规模化经营。因此,对于中小险企而言,要提升自身专业度、精细化,提升对客户的留存度、掌控度,获取专属于自身的客户群,避免获客时增加过多高风险客户,使得经营越来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