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KB体育拥有丰富多样的游戏产品,同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全最正规的KB体育官网、KB体育官方网站、KB体育app手机版下载、KB体育全站app、KB体育最新网站、KB体育登录入口。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体验!
0898-08816863全国服务热线:
新闻资讯 NEWS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举行“全面加KB体育强金融监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添加时间:2024-01-21 18:21:13

  原标题:金融监管总局举行“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金融监管总局于2024年1月11日下午3时举行“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国栋,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安徽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覃刚,宁波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世重,四川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卫江介绍金融监管总局各派出机构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务实举措,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二级巡视员陈锋主持。

  各位记者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系列发布会的第三场,邀请到了总局五家派出机构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同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国栋先生,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先生,安徽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覃刚先生,宁波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世重先生,四川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卫江先生。首先有请孙国栋先生介绍北京监管局推进落实“四新”工程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成立后,为切实履行好新时代新征程金融监管职责使命,在全系统启动“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建设工程,也就是“四新”工程,着力推动以思想大转变促进工作大变样、监管大提升。我局将实施“四新”工程与学习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一、狠抓落实讲政治,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金融领域落地落实。把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金融监管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决做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监管见行动、金融出实效”。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强化“五大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和实干家。同步推进健全制度和严格执法,靠前监管、精准施策,努力做到监管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持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二、跨前一步增合力,打好监管和政策的协同“组合拳”。主动加强与各金融管理部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相关派出机构的工作联动,有效集成各方资源和力量,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2023年全年,我局与有关单位联合出台多份政策文件,广泛覆盖帮扶市场主体、助力产业恢复发展、支持持续扩大消费等领域。如,依托多个部门的政务数据,筛选潜在首贷户向银行推送,由银行“送贷上门”,2023年全年推送企业近4万家次,银行对企业的综合触达率达到85%。优化中小微企业首贷贴息补助政策,累计为1.37万家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支持超过8500万元。

  三、凝心聚力守底线,央地协同推进金融监管全覆盖。在总局党委领导和地方党委统筹协调下,因地制宜加强央地协同,推动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如,2023年,我局与市有关部门深化反保险欺诈联防联控机制,累计挽回经济损失4.3亿元;搭建行业联合、监管联席、部门联动“三联”反黑灰产机制,累计挽回经济损失约5500万元;联动人社部门强化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监管,为万余名农民工追发工资1.35亿元。

  四、长牙带刺严执法,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不断增强监管的专业性、权威性和透明度。抓早抓小防控风险,聚焦股东股权、关联交易等实质性风险加大检查稽查力度,穿透识别、精准打击各类隐匿性、交叉性、关联性风险,及时叫停、规范涉嫌借创新之名行套利之实的“伪创新”“擦边球”行为,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严防“带病运行”。

  五、惠民暖心办实事,坚定捍卫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用心用力用情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把群众关心的金融领域“关键小事”办好办实。不断完善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推动构建责任清晰、高效顺畅的消保工作体系。强化源头治理,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目标客户“三适当”要求,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误导销售。

  六、纾困解难促发展,以普惠金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从提高效率、便利群众角度出发,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普惠金融内涵式发展,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2023年11月末,北京地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7%,贷款利率连续五年下降;涉农贷款同比增长28%,各乡镇及行政村实现基本金融服务全覆盖。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我局第一时间带领保险机构奔赴一线开展救灾工作,坚决执行“能赔尽赔、应赔快赔”,累计赔款超过30亿元,发放专项贷款超90亿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支持灾后重建。

  2024年,我局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务实举措进一步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为新时代新征程首都金融监管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谢谢大家!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上海监管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发布会的要求,我向大家汇报“五大监管”在上海的生动实践。

  “五大监管”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对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金融监管领域的新体现,也是新时代金融监管部门的新使命,更是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监管实践。近年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领导下,上海监管局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为己任,全面强化“五大监管”,努力提升监管的整体性、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力求以五性的标准检验“五大监管”的效能,并在此基础上共同绘就金融行业的“五篇大文章”。从逻辑角度分析,“五大监管”是一个三纵两横的矩阵体系,是多维立体的监管架构,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犹如人的五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对机构形成整体画像;又如人的五指,掌心打开,各有所长;聚指成拳,形成监管合力。在具体实践中,我局对“五大监管”的贯彻情况如下:

  一、机构监管强调整体性,主要是画好一张像,突出三个“抓”。一是抓机构法人。我们经常讲“树根不动,树梢儿白摇”,重点关注总行总公司资本约束、顶层设计、考核机制、合规文化、三道防线、管控能力、科技支撑等方面,同时做好分类分层监管。二是抓公司治理。这是“牛鼻子”,重点关注党的建设、股东行为,防止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操纵。三是抓市场准入,重点是三个防止,防止产业资本在金融领域的无序扩张,防止高管与从业人员“带病流动”,防止各类“伪创新”由监管背书。

  二、行为监管强调人民性,织好一张网,突出三个“管”。一是管合法更要管非法。严防“有照违章”,也严禁“无照驾驶”。对正常消保诉求“开正门”,提高办理质效;对违法违规、闹访缠访行为“堵偏门”,释放监管资源。二是管行业必须管风险,严密防范一般商事行为异化为非法金融活动,发挥我们监管责任归属认领机制的作用,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织牢协作网络,加强群防群治,全方位管控、全链条打击。三是管事后也要管事前,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教育与惩戒并重,加强适当性管理,全面提升我们金融消费者和金融参与者的素养。

  三、功能监管强调一致性,就是要用好一把尺,突出三个“一”。即坚持同一业务、同一标准、统一监管,用科学的监管标尺有效实现监管贯通,防止以金融创新之名行监管套利之实。重点是建立跨机构监管和跨市场协同的标准与机制,尤其是在交叉金融领域、资管类业务以及普惠金融考评等方面。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数据合规的指导意见,提升我们监测统计标准的统一性。同时,功能监管既要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又要防范各自为政的“竖井式监管”,增强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四、穿透监管强调精准性,主要是扎好一根针,突出三个重点。即加强股东行为穿透、资金流向穿透和业务实质穿透。在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各监管手段中,既看人又看事,既看表又看账,还要透过人、事、表、账看风险。打通数据源,精准打击各类隐秘性、交叉性、关联性的风险。运用大数据工具,打破机构地区壁垒,百步穿杨,努力做到监管一贯到底。

  五、持续监管强调动态性,走好一生路,突出三个“全”。即覆盖金融机构全周期、金融风险全过程、金融业务全链条。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原则里面专门讲到过持续性银行监管的方式与要求,我们认为一个金融机构就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如何实现打造百年老店,做到慎终如始,持续地动态地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这次机构改革就突出了根据企业、金融机构的生命周期,专门成立了相关的准入部门、机构监管部门,风险处置部门等,实施“一条龙”式的监管,重点是防止“病从口入”。通过分类分级监管评级,以点的监测实现线的监管,再到面的监控,真正使“五大监管”能够形成五维一体的监管架构,共同通过五维一体监管来呵护和保障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引领行业绘就“五篇大文章”。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下午好!非常感谢金融监管总局给我们提供交流汇报的机会,同时也十分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安徽金融监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安徽地处华东腹地,近海临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显著,全省正在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厚植金融沃土,深耕“三农”服务,全力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一是强化监管引领,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模式。我们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列入重点工作,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协同安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等部门,凝聚央地合力,出台系列举措,压茬推进,不断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质效。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出台专门指导意见服务安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以金融支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为主线,加强党建红色引领,强化金融专业护航,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模式。

  二是统筹“软”“硬”兼修,助力建设宜居宜业新乡村。一方面,完善“软环境”。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为抓手,汇集涉农数据,开展信用评价,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夯实农村信用体系。目前已在全省近八成的1.2万个行政村,为53万户信用主体发放贷款600亿元。另一方面,提升“硬实力”。建立主要银行机构县域一对一“包保”服务结对机制,强化对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截至2023年11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规模、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三是服务产业兴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新动力。一方面,对标安徽千亿斤粮仓战略,紧抓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开展金融支持种业振兴专项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管合一”保险试点。截至2023年11月末,种业贷款较年初增长31%,“建管合一”保险为3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聚焦安徽重要产业布局,引导金融资源向“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倾斜,联合开展“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大力推广畜禽活体贷、特色农险等适配金融产品,支持农业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截至2023年11月末,安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贷款和畜禽活体贷较年初分别增长52%、57%。开发110余类、500余个地方特色农险,基本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全覆盖。

  四是托底增收,开创和美乡村建设新局面。一方面,围绕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加大金融资源倾斜,推广“防贫保”综合保险。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脱贫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近9000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115亿元,规模均居全国前列。“防贫保”为120多万户次脱贫人口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农业主力军,开展线上线下全覆盖对接活动。截至2023年11月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较2021年末规模增长79%,信贷覆盖率提升超30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安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之势,乘势而上、奋楫破浪,从皖北沃野到皖南山区,从江淮之畔到巢湖之滨,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安徽乡村振兴。谢谢!

  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同时非常感谢大家对宁波监管局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宁波市民营经济发达,全市138.63万经营主体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达96%。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宁波监管局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总局党委工作要求,推进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协同,构建多维高效的政策体系。强化部门联动,近3年共牵头出台政策文件15份,推动金融政策与产业、财税政策有效协同,构建“1+N”金融惠企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以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为核心,涵盖外贸、科技、小微等重点领域。通过监管评价、监测通报、走访督导和现场检查,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建立服务小微“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截至2023年末,宁波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489.57亿元,较年初增长32.3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68个百分点;有贷户60.03万户,较年初增加10.71万户,小微企业金融覆盖率、可得性明显提高。

  二、数智赋能,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金融惠企政策精准匹配、精准推进、精准兑现的全过程管理。以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类小微企业名单为基础,通过“名单制+数智化”方式,筛选形成政策适用对象清单,匹配数据信息“精准画像”,点对点推送至银行机构开展对接服务。运用监管大数据跟踪监测政策执行情况,强化闭环管理。比如刚结束的“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活动,我局把“数智”贯穿始终,筛选匹配对象,线上推送名单,平台管控进度,共对接无贷小微企业2.25万户,发放首贷1196户、14.49亿元。

  三、分类施策,完善金融服务供给格局。丰富“伙伴+主办”场景化金融服务,分层分类,靶向施策。主要是三方面聚焦,一是聚焦小微企业园及园内企业,联合推出银园企“双向选择、分类合作”的“伙伴银行”服务模式,建立“大小(银行)搭配、产品互补、服务分层”服务格局,满足园内企业多层次、全方位金融需要。二是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无贷户、首保户、无还本续贷、信用互认四项名单,配套主办行(司)机制,“一对一”提供精准服务。三是聚焦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全国试点,为“名特优新”商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为“放心消费”商户构建“放心消费+信用”的融资模式。

  四、提质增效,推动金融服务模式试点突破。把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难点、堵点,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推动改革试点。着眼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开展了专利质押线上办理及全流程无纸化全国试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量扩面;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保险运营服务中心,深化知识产权“保险+维权+服务”的风险减量服务模式。着力护航外贸型企业平稳发展,推广“甬贸贷”平台及“信用保险融资”模式,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2344家,助力获得融资139.22亿元。着重推进“增值化改革”,将不动产抵押登记业务延伸至银行网点办理,实现了“全程网办”。

  下一步,我局将全面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总局党委工作部署,强化监管引领,注重数智赋能,优化服务质效,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谢谢大家。

  谢谢孙局长。下面有请周卫江先生介绍四川监管局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四川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领域有着较大区位优势,是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省份,在川中央科研院所、“双一流”院校和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靠前、人才总量突破千万,是一片创新资源富集的产业热土。习在调研时指出,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作为属地监管部门,我们引领金融机构着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引入量增、期长、面广、价优的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助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建设。

  我们坚持金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金融“育苗”催生新质生产力。加强顶层设计,联合科技厅连续七年制定科技金融年度要点,出台科技金融“投贷服”融合发展意见,建立健全项目推送、银保企磋商、政府增信、风险分担等机制。针对科创企业特点,引导推出“天府科创贷”“科易融”“科融保”等40余项产品。2023年前11个月,累计支持近1.7万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241.5亿元,较年初增长19.4%,近半数为中长期贷款或信用贷款。发放知识产权超230亿元。科技保险围绕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环节,提供全链条全周期风险保障,承保企业4143家次,居全国第二,保障金额近600亿元。

  我们坚持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金融支持厚植发展沃土。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实施川渝科技金融一体化发展行动,优化完善金融支持体制机制,在成都、绵阳等地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开展“科技金融专员”试点。紧密协同产业发展,将金融保障措施纳入制造业企业“贡嘎培优”计划,实施金融赋能四川新型工业化主引擎“融雪行动”,汇聚产业发展强大合力。近三年来,四川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双升”,贷款余额年均增速超过20%,对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授信5150亿元。

  我们坚持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同步推进,金融供给润泽充足“活水”。2023年,我们推动省政府提出“制造业贷款增速不低于15%、中长期贷款增量不低于1000亿元”的目标,配套出台专项激励办法,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增加投入。探索“牵头行”服务模式,鼓励设置制造业融资事业部或服务专区,建立专门机制,鼓励参与重点项目规划、可研论证等前期工作,提升融资效率。截至2023年11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8368.3亿元,支持核心企业建链超百条,中长期和信用贷款占比分别超过50%、30%;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超2000家,国家级“小巨人”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75%;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承保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为中航成飞设计所、东方电气、国机重装等研发生产国之重器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坚持供需两端发力,金融助力产业发展“向阳而生”。供给端,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放贷款余额1276.3亿元,助力极米市场份额位居全国第一,长虹、京东方建成国家级“双跨”平台,四川时代等生产全国六分之一的动力电池。消费端,持续助推消费提档升级,截至2023年11月末,汽车、家电等消费贷款余额超5500亿元,同比增长14.4%。在推动消费“跑”起来的同时,也让投资“活”起来,强化融资保障,以项目新实景带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力,全省重点项目贷款余额超1.8万亿元,助力700个省重点项目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投资任务。

  各位媒体朋友,我们将始终坚持用金融资源催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发展结果,在四川这片热土上繁茂壮大现代产业之林。谢谢大家。

  谢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下面欢迎各位记者围绕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并明确提问对象。

  临近春节了,对于春节期间,北京监管局在加强金融服务还有对消费提示方面有什么安排?谢谢。

  谢谢媒体记者提问。我局深入贯彻落实金融监管总局和北京市相关部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统筹做好元旦春节“两节”期间各项工作,确保“两节”期间金融服务不掉线、服务质量不打折。

  一是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持续满足群众金融需求。督促机构合理安排假期营业网点和营业时间,加强头寸管理和资金调度,及时高效做好防灾防损和保险理赔服务。鼓励引导机构加大对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金融支持,保障首都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推动机构加强对消费特别是服务类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助力满足群众消费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23年12月28日,我局联合北京市相关部门印发《关于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持续扩大消费的通知》,督促行业进一步优化金融供给,改善消费条件,降低利费水平,满足居民合理信贷需求,持续激发消费潜能,为消费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二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查密防各类风险隐患,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控措施,严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督促机构做好岁末年初安全防范工作,对重要信息系统、重要数据安全进行检查评估,切实保障金融服务的稳定和持续。加强与地方应急管理、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和信息共享,建立完善多层次、全覆盖的应急预案,提高对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提供高质量防灾救灾金融服务。

  为更好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将组织开展“守住钱袋子、过好幸福年”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在这里也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岁末年初是电信诈骗的高发时节,要提高反诈防骗意识,谨防新型诈骗手段,远离非法集资、虚假投资等“陷阱”,谨记投资有风险,守护好自己及家人的“钱袋子”。要特别警惕各类标榜“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以及打着科技创新、数字藏品、网上跨境证券交易等新概念幌子的非法集资骗局。如果有理财、借款、保险等金融需求,一定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切勿盲目相信广告短信、陌生电话、不明网站等非正规途径信息。金融监管部门也将持续加大对各类金融活动的监督规范力度,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我想请问上海监管局,在强化“五大监管”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能否结合一些案例展开介绍一下?谢谢。

  机构监管方面,上海金融机构众多,特别是中小法人机构一直是我局监管的重点,如非银类机构、保险类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等。从我们这两年处置的几个风险案例来看,机构从法人层面,党的建设弱化虚化、公司治理形同虚设、股东内部人控制等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机构甚至存在被大股东掏空的现象。为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对法人机构,重点抓好总行和总公司牛鼻子。我们认为,只有“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到哪里去。我们特别强化对股东行为、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三道防线”的建立,以及风控与合规文化的培育等等,来培塑一批“模范生”,惩戒一批“坏孩子”,抓“两头”带“中间”。对分支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积极探索良性退出机制,同时我们还推动有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也成立了党组织,这也是上海金融机构的特色。

  行为监管方面,我给大家报告一个数字,2022年,上海纳入通报的消保投诉8.1万件,占全国将近20%。2023年前9个月,经过我们两年多的深化治理,消保投诉量已经下降到5.7万件,占全国的比重已经低于15%。具体来讲,就是围绕“消保专项治理年”“消保深化治理年”,开展了对维护合法权益的“持久战”和打击非法行为的“攻坚战”。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主动下访和接待信访相结合,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一方面,运用科技赋能为消保提质量增效率,引导金融消费者进对门、找对人、说对事,压实机构的主体责任和第三方诉调中心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强调机构“一把手”要主动接访接诉,提高对消保的重视程度。有些工作“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另一方面,建立单兵作战到多方协同、社会共治的地方“大消保”工作格局,跨部门打击“代理退保”黑产、信用卡“反催收联盟”,两年来已配合打击相关案件超过30起,涉案金额超过8000万元。也加大对不法贷款中介的线索摸排,强化行刑协同打击力度。2023年以来,上海地区累计侦破信贷领域经济犯罪案件20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超1亿元。未来,我们将按照总局牵头建立的监管责任归属认领机制和兜底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确保一切金融活动特别是非法金融活动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担责。另外,我们积极牵头打造清廉金融文化,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也是行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营造多管齐下、协同共治的局面。

  功能监管方面,我们主要是开展跨类型机构横贯式检查。以供应链专项稽核调查为例,我局对辖内127家各类金融机构供应链业务开展大数据分析,从数据异动、平台合作、行业分布等多个维度对全辖银行机构进行画像,从中筛选出32家机构开展非现场稽核,对4家重点机构开展现场检查,最终发现并揭示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存在的风险隐患,做到“打早、打小、打萌芽”。

  穿透式监管方面,我们主要是要恪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运用科技赋能的力量。一是强化对中小法人股东股权的穿透,围绕股东入股资金、隐藏关联方关系网络、分红资金去向等开展穿透,督促部分违规股东完成股权清退和转让。二是强化资金流向穿透,比如开展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穿透,建立了股东互投、股东代持等10余个模型,贯通银、保、信托监管数据源,穿透揭示保险资金通过层层嵌套投向高风险领域、股东关联方等问题隐患。三是强化业务实质穿透,比如选取部分银行互联网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开展线上智能分析监测,针对疑点开展现场核实,发现部分普惠业务存在企业划型不准、虚增贷款规模等情况。

  持续监管方面,我们试点对上海中资法人银行高管开展持续监管,探索建立高管准入后持续监管评价机制,定期开展高管持续合规培训测评,形成“任职资格申报审查—任中持续评估—离任审计”的工作闭环。不能高管任职资格核准一次就一劳永逸,我们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对高管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这也是持续监管的一种形式。我们对市场准入、重点业务案例等开展“后评估”,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无例外。对举报投诉问题整改、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督查等开展“回头看”,这些监管举措,我们力争做到动态性、完整性和持续性。

  总之,我认为“五大监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与探索,尤其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我们监管部门派出机构也应责无旁贷地在践行新监管理念中善谋善作、善作善成,在总局的直接指挥下,在兄弟局良好经验的启发下,特别是今天在座各兄弟局好的做法我们都要学习借鉴,奋力谱写“五大监管”的上海实践。谢谢。

  我想问一下四川监管局的周局长,您刚才在介绍的时候提到,四川在金融业支持制造业方面有一些成熟的做法,请您介绍一下,结合现在制造业金融服务的难点,下一步还将从哪些方面促进制造业的金融资源的投入,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促进产业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谢谢。

  谢谢人民日报的记者。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实体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刚才这位记者提到的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四川是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并优化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供给,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也用“专、精、特、新”四个字来概括。

  第一个字,专。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专业机构的示范带领作用,着力在更大范围带动金融供给增量。四川现有科技支行25家、科技保险支公司2家,科技金融专业机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2023年,我们率先出台了科技金融专业机构监管办法,提出专用制度、专业人才、专项考核、专门风控、专属支持、专线对接的“六专”机制。首次提出科技金融专业机构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户数均应占比超50%并逐步超70%,科技型企业承保户数、保险金额逐年增长”的量化目标。多家银行保险机构以科技金融专业机构为末梢,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实现批量化获客、集约化服务。如,中信银行成都分行设立科创金融中心,建立重点企业名单,主动对接配置资源,支持万亿级产业集群贷款达到180亿元。

  第二个字,精。以提高服务直达能力为主攻方向,激发金融服务的活跃度,着力提升金融供给流量。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时间成本、财务成本、沟通成本。如,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服务专属行动,在四川21个市(州)、143个县区建立专属通道,为超8000家科技型企业制定个性化信贷服务方案。我们印发通知,明确16项具体工作安排和要求,提升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直达能力。如,推动兴业银行成都分行设立系统内首家零贷集中运营中心,业务时效较原来压缩10个工作日。

  第三个字,特。围绕企业特点、产业特色、地区特征,着力提高金融供给质量。围绕初创期、成长期的轻资产企业,我们深化与税务、电力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合作设计“弱担保、弱抵押”的信贷产品,2022年,率先推出纯信用贷款产品“税电指数贷”。围绕重点产业,我们联合经信、科技等部门常态化开展六大优势产业、绿色融资、“天府科金汇”等融资对接活动。2023年以来,累计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发放贷款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围绕重点地区,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工商银行成都分行等运用当地“企业创新积分”,设立“积分贷”信用贷款产品;在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连续15个季度保持增长,截至2023年11月末,建设银行绵阳分行科技与专精特新贷款增速达35%,其中普惠类授信金额实现翻番。

  第四个字,新。持续拓展金融服务新空间,着力丰富金融供给容量。在政银合作方面,成功创建14个国家级或省级产融合作试点,14家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创新推出“制惠贷”“园保贷”等政银合作产品。其中,“制惠贷”通过与财政建立资金池分担融资风险,为制造业中小企业提供最长5年、额度最高5000万元的中长期贷款。“制惠贷”“园保贷”已累计服务企业1168户、覆盖全省118个园区、投放金额152.4亿元。在政保合作方面,以成都为例,2023年纳入财政补贴名单科技保险产品251款,包括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责任保险、无人驾驶飞行器责任保险等。在金融服务种类方面,全国性金融机构提供“股权+债权”“融资+融智”“境内+境外”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在企业全生命周期中担当“资金组织者+交易撮合者+服务集成者+方案提供者”角色。

  我们始终坚持,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一手抓金融资源“量”的合理增长,一手抓金融服务“质”的有效提升,以金融供给量质齐升推动四川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刚才覃局长提到了加强党建红色引领,加强和政府部门的合作,能否详细介绍有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我们在引领推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在夯实基层基础、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大意义。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能够为金融服务提供有力的信用评价支撑,对于破解农村贷款难问题意义重大。近年来,我们会同安徽省有关部门以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主线,汇聚涉农数据,开展建档评级,基于大数据精准画像,提高农村长尾客户的服务效率和半径。目前,已在安徽1.2万个行政村创新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覆盖全省近80%的行政村,深化巩固“信用变信贷、信贷促发展、发展增信用”的良性循环。

  一是强化党建红色引领,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毛细血管”。将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纳入全局工作重点,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项目,专题研究部署,定期调度推进,压紧压实责任。围绕信用村建设工作部署、信用评价和结果运用等方面联合出台系列政策,夯实制度基础。组织安徽辖内国有大行、农商行等14家县域机构较齐全、经营网点“贴近农村”的机构参与建设。金融系统基层党组织主动与县乡村党组织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截至2023年11月末,设立“党建引领金融服务室、服务岗”1200多个,541个基层党组织和2600多名党员主动参与其中,选派“金融村官”“金融联络员”1100多名,积极做好政策宣传、信息采集等工作,有效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

  二是搭建“金融风控+乡风文明治理”信用评价体系,打造乡村振兴金融信用评价“安徽标准”。基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涉农信贷评审要求,分类搭建“金融风控+乡风文明治理”的信用指标体系,既考量资产负债、经营数据等“硬指标”,也评估道德品质、文明治理等“软信息”,形成信用评价“安徽标准”。引导金融机构会同基层干部对农村主体逐户走访,建档采集49类数据;定期归集25个部门的122类涉农数据,形成安徽农村信用专题库。搭建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利用采集归集数据,开展系统化、智能化、批量化评分评级。截至2023年11月末,已对1017万户农村主体信息建档,评定各类信用主体676万户。

  三是坚持金融为民本色,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信用环境持续向好。指导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评价结果开发特色产品,打造“信易贷”1+N信贷产品体系和“惠农保”等一揽子专属保险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农村主体的金融需求。截至2023年11月末,14家参建机构依托建档评价信息开发适配产品26个,并针对不同等级的信用户予以差异化的利率下浮、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不良容忍、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资源投向“三农”领域。协同地方政府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2.4亿元,撬动更多信贷资源支持农村信用主体发展。截至2023年11月末,参建机构累计为53万户信用主体发放贷款600亿元,平均利率较建设前下降167个基点。保险承保信用主体3.3万户。建设以来选点地区农户主动归还历史拖欠贷款2亿元,农村信用环境持续向好。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推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提升覆盖、提质增效,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探索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有效路径,提供安徽方案、贡献安徽力量。

  我们知道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请问宁波监管局,在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和数字化赋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谢谢。

  谢谢记者提问,数字普惠是宁波普惠金融改革的突出特点,我们的核心内容是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实现互联互通,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实现共享共用,具体包括四方面:

  一、实施名单制管理KB体育,提升金融支持精准性。搭建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定期获取行业主管部门推送的小微企业名单。推动内外部数据整合,引入纳税信用评价、诚信经营、行业管理等标签信息,助力对小微企业“精准画像”。依托监管系统开展交叉验证、无贷筛选,形成重点走访名单,匹配主贷款行和开户行,点对点推送,推动金融机构从“坐商”向“行商”转变。初步统计,近2年已向银行机构推送各类小微企业名单超15万户。同步建立监管跟进机制,打通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

  二、丰富在线场景,拓展小微金融服务空间。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搭建了三类场景,实现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一屏通览”、金融需求“一屏通办”。第一个场景是专门融资对接场景,小微企业登录平台,可持续了解惠企政策、发布融资需求。第二个场景是特色信贷产品展示场景,汇集辖内130多款个体工商户专属信贷产品,经营主体扫二维码可见、可贷。第三个场景是抵押登记线上办理场景,将不动产抵押登记延伸至银行网点受理,实现“全程网办”。目前,不动产抵押登记线上办理的业务量占比超过了80%。

  三、建设多跨平台,强化惠企政策闭环管理。开发了跨部门、跨层级的企业走访管理系统,实现从小微企业名单推送、需求对接、进度反馈到跟踪监测的全程闭环,提升了惠企政策落地成效。2023年我们组织开展了3次小微经营主体走访对接活动,通过系统以点对点的方式,向银行机构推送3.8万户经营主体名单,银行机构通过平台向基层网点分发走访任务,客户经理实时上传对接情况,系统自动汇总走访、授信、贷款等信息数据,并对首次对接不成功的经营主体进行二次分发。监管部门和市县两级行业主管部门可登录平台了解活动进度,共同谋划解决经营主体反馈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加强全面监管,防控普惠金融风险。针对惠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宁波监管局积极运用监管数智化手段,加强政策落地效果评估,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一方面,我们打造监管“FIRST”(宁波监管局金融风险感知系统)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将对政策效果的微观监控穿透到具体企业、具体问题,开展个案剖析、以点及面,推动惠企政策不断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开发数智化分析工具,紧盯贷款流向、多头授信、数据真实性等问题,提升监管前瞻性和风险研判能力,确保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基本可控。谢谢。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本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也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请问,近年来上海监管局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以及未来的规划?谢谢。

  谢谢记者提问。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化解人民矛盾,解决人民诉求,着力提高金融消费者满意度。2023年前11个月,我们纳入通报的投诉事项同比下降8.36%,推动化解积案210件,最久的一件积案长达14年。具体工作有三个方面,时间关系有一些就不重复了。

  一、上下发力,推进专项治理。一方面,是实施消保“一把手”工程,责任向上移。另一方面,贯彻“枫桥经验”,推动调解下基层,一个向上一个向下。督导各机构一把手要直接分管或者直接负责消保工作,而且我们引导辖区内机构树立“消保也是生产力、合规也创造价值”的理念,消保与绩效考核挂钩,推动机构从完善公司治理、健全体制机制、加强适当性管理、多元化解纠纷等方面发力,做好消保的全流程工作。同时加强基层信访维稳,设立调解、仲裁前置程序,推行小额快赔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小、在早、在一线”。按照“四早五最”的原则,目前辖内80%以上的机构建立了小额赔付基金机制。

  二、内外合力,提高履职效能。一方面,练好内功,提升消保工作质效。建立“消保主联系人”机制,对消保重点机构进行一对一指导;推进消保分级分类治理,对共性、高频、敏感问题及时立项推进专项督查、横贯式督查。2023年开展消保督、核查36家次,采取责令限期改正、风险提示等措施22次。另一方面,借好外力,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与相关法院、金融机构建立调解工作站,加强诉调对接,与公安司法部门搭建平台,共享消保相关案件和违法行为信息,协同网信部门加强互联网金融广告整治,加强黑灰产线索移送和联合打击,共同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前后着力,深化标本兼治。前端主要是对投资者、消费者强化适当性管理,加强教育宣传,与114名机构消保部门、网点工作人员谈心谈线家基层网点,督促做好一线金融服务。指导全辖累计开展集中教育宣传活动超3万次,触及消费者4.75亿人次。同时,围绕老年人、青少年、新市民等重点人群,创新宣传方式。例如,在2023年“消保宣传月”期间,我们推出原创金融教育宣传歌曲《当心》,累计点击播放量超4600万次;推出“老牛话消保”短视频系列节目,在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600万次。后端,我们检视消保体系自身,治理消保疑难杂症的问题,加强工作法律保障,完善配套机制,联动司法机关就信用卡领域案件溯源治理、业务规范等提出要求,围绕金融机构诉讼案件开展系统摸排、分级预警,加强非法职业代理投诉中介共性行为排查研究,为消除源头隐患建言献策。

  消保工作,上海监管局是一个主阵地也是主战场。首先,我个人理解消保在监管当中要践行好监管的“五环”,机构主体责任是“内环”,解铃仍须系铃人。行业自治是“二环”,就是自律组织调解中心作为市场“无形的手”要发挥作用。法定监管是“三环”,就是监管部门作为“有形的手”该出手时就出手。社会监督是“四环”,就是要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包括在座媒体,也是在帮助我们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群防群治,目标是“兜住一张网,树起一面墙,扎紧一口袋”,确保风险不外溢。我们对监管者的监督是“五环”,我们内部通过强监督推进严监管,推动“监管履职尽职免责、失职渎职问责”局面的形成。

  消保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最近大家看《繁花》这部电视剧是用10年时间拍出来的,7年转换剧本,3年拍摄,所以一部好作品、一项好工程,必须树立长期主义和打持久战的准备,消保工作我们就是要多方共同努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每年实现投诉量环比下降,通过多管齐下使广大金融消费者能够更多体验到监管人民性和对他们权益维护的这种温度。

  同时,消保要按照保险领域提出的,要实现风险的等量转移向减量管理升级和过渡,最终通过多管齐下、源头治理,包括刚才讲到法人监管、顶层设计、机构行为监管,包括过去推广的“双录”,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纠纷和争议,要用科技赋能的手段来定纷止争,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同时我们感觉事后处置很重要,但是事前防范和教育更重要。推动各金融机构365天做好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前面讲到了做好这项工作本身就是生产力,也会创造价值,哪家金融机构消保做得好,哪家金融机构的口碑和竞争力就一定强。

  总之,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消保成果巩固和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力度,同时和地方相关部门形成合力,维护合法、打击非法。对“走错门、投错路”的要积极进行疏导,探索这种智能的消保机制,让他能够“找对人、找对门”,更好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光添彩,更好地在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方面,以及“五大监管”探索中提供“中国方案”,上海也将积极为“中国方案”贡献“上海智慧”。谢谢。